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据了解,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曾表示,“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根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倒逼高校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高校应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态势。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而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应该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示范,最终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的提升。
据报道,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顶尖人才仍然稀缺。目前,提出神经网络理论的加拿大团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已超过三十年,而在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208位院士中,中国籍仅占4席。我国在人工智能最核心、最原创的内容方面贡献不多,基础性、开创性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提出了三大重点任务:(1)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2)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3)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
人工智能不是一门简单的本科专业
据《光明日报》报道,自2003年北京大学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起,至今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6个,仅2017年就有17所高校新增了该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也选择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仅专业目录中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方向就已达79个,分布在计算机、自动化等诸多学科。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周志华表示,“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至少有四五个比较大的专业方向,真正能够给人工智能学科专门开设的课程可能就只有区区的几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知识高度浓缩,浓缩到甚至只能到高级科普的程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知识融会贯通,不是说只学一两门课就真的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了,怎样在本科阶段就能打好基础,可能要在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下去考虑。”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信息学部主任乔俊飞提出,人工智能是一个领域,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可能需要多个本科专业去支撑,这些专业可以形成一个人工智能类专业群。比如,可以设立“智能计算与感知”“智能装置与系统”“生物智能”等专业。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专业拥有足够的专业课程,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洪冠新提醒,教学体系要将人工智能随时代发展的特性考虑进去,“人工智能学什么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看。现在教育部在推行新工科,因为应用中很多传统工科内容是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特别快,所以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按照能力素养和模块,把提问、设计、建模、实验、优化等能力融合进去,这样才可能适应哪怕五年后的人才需求”。
师资缺口恐成学科发展掣肘
据某平台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从中美人工智能人才的从业年限构成比例上看,美国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比例接近50%,我国10年以上经验的人才比例不到25%。
作为新兴学科,人才缺口较大,人工智能的师资比较缺乏,高校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企业都需要人才。但是和企业相比,高校并不具有优势。打造一流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信息学部主任乔俊飞表示,科学研究是培养教师队伍最好的途径。《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发布以来,人工智能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增设了人工智能学科代码,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并列设置,推动了相关课题的申报和人才的集聚。“我们学校也成立了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投入近百名教师,满足智能服务机器人、智慧医疗、环保智能化等北京市重大需求。政策、平台的建立将为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培养提供强大的保障。”他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焦李成表示,为解决师资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公开招聘,并与世界各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积极联系。“目前学校已经引进了日本京都大学梁雪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尚凡华教授和刘园园教授、英国萨里大学王晗丁教授等人,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和实施‘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师’发展计划,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师人才。”
本月初,教育部、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共同设计实施了“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通过多层选拔,从全国重点计算机高校中筛选出100名教师和300名学生参加2018年培养计划,探索适合中国高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该计划将邀请中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培训,计划5年内培训500名教师和5000名学生。
(整理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