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北工大乔俊飞教授负责项目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发布时间:2022-08-1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公布了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北工大乔俊飞教授负责项目《以智能服务为培养方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科融合建设》入选。本项目旨在积极响应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大力培养人工智能(AI)紧缺人才。


乔俊飞教授就该项目接受《光明日报》采访

该项目的目标是?

本项目以建设智能服务机器人为方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依托,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多学科交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 与企业合作,面向产业,制定以多学科交叉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强调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沟通技巧、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训练并驾齐驱;

2. 建设涵盖各学科基础知识、通专兼备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及创新实践平台;

3. 探讨建设跨学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例如,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方式、MOOC/SPOC+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


该项目创新在哪里?

1.以服务机器人应用方向为导向的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执行、“专”“通”结合、分层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面向产业,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最终需求出发,自上而下设计,再自下而上执行,通专结合,层次清晰。通识教育阶段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培养富有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对于从事服务机器人设计应用类的创新人才来说尤为重要。专业教育强调多学科交叉,以工程应用为落脚点,培养人才专业融通及转换能力。

2.以案例为导向、组合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程案例系统为基础,按各学科知识切分成不同的单元模块,并落实到相关课程,在完成每个模块的设计后,再组合成系统,实现从逐个单一学科内的实训环节,到跨学科的融合环节,培养学生系统观、工程观,并培养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undefined

   

那么,“新工科”到底什么呢?

工小V科普时间到~

什么是“新工科”?

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都属于新工科。


如何推进项目实施?


1

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凝聚更多共识。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

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多样化探索。

要认真研究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大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和引领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面向当前产业急需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要加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成果,在新兴工科的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和教学内容、在线开放课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突破。

3

以项目群为平台加强交流合作。

要充分发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群的平台作用,定期组织项目交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加大推进校际协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理工专业类教指委要发挥好“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作用,加强对相关项目群的指导、支持和服务,组织开展师资培训、交流研讨等,统筹推进本领域“新工科”建设。教育部将适时通报表扬各地各高校“新工科”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对于推进不力的项目将予以提醒或撤项。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立“新工科”研究机构,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

4

以统筹内外资源为途径加大项目支持。

教育部将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适时增加“新工科”专业点;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置“新工科建设专题”,汇聚企业资源。鼓励部属高校统筹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采用多种渠道提供经费支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将“新工科”建设列入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等。 



来       源:北工大教务处、微言教育

摄  影:刘格菲

责任编辑:刘潇、赵艳阳

版权声明:工小V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官方微信哦~



版权所有©智慧环保北京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